秦楚網訊(十堰日報)記者 曾雨
2月19日,湖北帕菲特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派繁忙,一輛輛新能源換電清障車陸續下線。“公司搶抓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機遇,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,推動企業向數字化、智能化轉型,激發了發展潛能。”該公司總經理鄭笑陽說,“今年一季度,公司預計可交付200多臺新能源換電清障車。”
推進新型工業化是大勢所趨、使命所系、機遇所在。我市堅持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,以“5G+工業互聯網”的集成創新和融合應用為突破口,堅持制造業優先,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,以集群發展為關鍵抓手,推進新型工業化,加快制造業高質量發展。
培育龍頭骨干 夯實工業根基
春節前,位于十堰經開區的易捷特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,技術人員奮戰在新品試生產一線,為新品上市做好準備。
易捷特是我市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之一。2023年,該公司出口新能源汽車6.5萬輛,占全省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量的80%。當前,該公司正全力推進BBG24項目。
“我們將加快新品投產上市,加強對國內外產業形勢的研判,積極解讀政策,找準對策措施,進一步擴大產品市場。”易捷特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。
培育新動能,塑造新優勢。近年來,我市大力實施“千億龍頭、百億骨干、上市企業、專精特新”四大企業矩陣培育行動,打造支撐新型工業化的“主力軍”。
新型電池產業是新風口、新藍海。在遠景動力技術(湖北)有限公司生產車間,新能源電池制造如火如荼。以遠景動力為龍頭,我市已布局26家規模以上新型動力電池企業,已建、在建或將建的新型電池制造項目總投資超過500億元。
“我市聚焦汽車、新型電池、循環經濟培育一批‘鏈主’企業,切實發揮輻射帶動作用。”市經信局工業投資科科長李德志表示,到2027年,我市將培育專精特新企業400家、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70家、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70家,每年新培育規上企業100家以上,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產業體系,推動新型工業化建設。
深化技改提能 加快動能轉換
春節后,在十堰高新區先鋒、龍崗聯合工廠生產車間內,多條生產線滿負荷運轉,一批批汽車零部件模具陸續下線。
先鋒、龍崗精密制造產業園,是我市首個集鑄件生產和模具研發制造于一體的項目。去年7月正式投產以來,先鋒、龍崗聯合工廠把握發展機遇,不斷優化調整生產系統,短短5個月時間實現銷售收入2.2億元。
“通過裝備換芯、設備上云、生產換線,先鋒、龍崗精密制造產業園實現產業高端化、智能化發展。”該工廠廠長魏超介紹,公司產品與比亞迪、奔馳、寶馬等中高端車型配套,出口美德英法日等16個國家。
工業技改是重塑企業核心競爭力的“加速器”。近年來,我市認真落實省“技改提能制造煥新”行動和支持政策,推動企業加快實施技術改造,促進企業規模效益提升和產業結構優化。
作為一家傳統汽車零部件企業,2022年以來,華陽變速系統公司搶抓新能源汽車發展機遇,果斷實施“商乘并舉、進軍新能源”戰略,通過一系列技術改造,實現轉型升級。去年,該公司獲得國內新能源頭部企業10億元訂單。
以技術改造促工業轉型,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。去年12月,我市出臺推進“千企千億”技改提升行動方案,到2025年力爭全市滾動實施工業企業技術改造項目1000個、總投資1000億元以上;力爭用3到5年時間,推動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全覆蓋。
加快數字賦能 推動綠色轉型
新型工業化“新”在哪?一個通用的衡量標尺是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。
走進東風龍擎動力有限公司寬敞明亮的車間,只見來回穿梭的自動導向車即時感知操作,靈敏地進行反應和配合——這是5G全連接工廠的一個場景。
截至目前,我市建成5G全連接工廠11家,數量居全省第2,其中5個項目入選工信部《2023年5G工廠名錄》。
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然要求。
我市加快數字賦能,推進綠色制造,到2027年,將爭創1至2家“燈塔工廠”、8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、30家5G全連接工廠,創建綠色制造企業30家。
在東風車身部件公司,數字化、智能化的焊裝車間使智能制造水平顯著提升,推動生產效率提升25%,產品質量提升12%;在東風設備制造有限公司,依托智能化、信息化、數字化的生產線,其生產的裝備產品在行業領先……
無數案例證明,企業在數字化、智能化轉型過程中,“含綠量”“含金量”會同步提升,數字技術正全方位賦能我市制造業綠色化、高端化轉型。
“我們將重點推進數字化設計、智能化生產、綠色化制造、精益化管理等工廠(車間)場景創新,打造一批‘鏈式’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,輻射帶動產業鏈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,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。”李德志說。
同時,我市將加快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“三集群”“三基地”建設,推動現有7個省級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提檔升級,力爭再培育3個省級重點集群,打造一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,形成產業聚合新優勢。
據悉,我市將緊緊圍繞“龍頭、鏈條、集群”,以鏈式思維推動“一主四優多支撐”產業突破性發展,培育家電、激光、智能網聯、綠色氫能、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,力爭到2027年全市制造業產值達3500億元。